5月30日晚,我坐在沙发上,手里啃着薯片,准时打开了《歌手2025》第三期。白举纲在舞台上演唱的《海鸥》,与他以往的摇滚风格截然不同,融入了电子音效和海浪声,副歌部分更是鼓点骤然爆发。反复观看他的表演,完全没想到这竟是他的告别秀。节目进行到后半段,主持人念出第七名时,我的薯片差点掉到键盘上。镜头扫过观众席,前排几个姑娘眼含泪水,举着灯牌。
按照节目惯例,每期都有淘汰选手,但这一期的结果却令人困惑:白举纲的舞台让当晚收视率上涨了12%,讨论量中90%都是赞美他勇敢突破自我的评论。然而,最终他却在专业评审与大众投票的综合排名中不幸成为末位。更令人感到无奈的是赛制的设置。首期引入的袭榜战如同不定时炸弹,查理・普斯(断眉)作为首位袭榜者一登场便将单依纯挤至第二,触发了末位淘汰。白举纲成为了这个新规则下的第一个牺牲品,而另一边,流量歌手马嘉祺在排名中游走于中下游,却凭借270万次的微博转发量,商业价值更是高达35%。
坐在我旁边的闺蜜无奈吐槽:“这根本不是比唱歌,分明是比粉丝打投速度。”淘汰结果公布后,白举纲在后台接受采访时,尽管眼眶发红,语气却依然稳重:“谢谢这个舞台,让我有机会把《海鸥》唱给大家听。”当晚,他的微博也更新了,写道:“音乐不会停,生活不会停,下个现场见。”短短两行字,没有煽情与抱怨,但评论区却涌入大量留言。有粉丝翻出他十年前参加快男的视频:那个穿着破洞裤弹吉他的少年,如今眼神依旧闪亮。
乐评人分析认为,《海鸥》的编曲堪称神来之笔,电子音效模拟海浪的低频震动,弦乐如潮水般起伏,白举纲的嗓音在其中宛如浮沉,虽是摇滚内核,却传递出治愈的感觉。然而,这样的专业认可在赛制面前却显得微不足道。观众们纷纷发帖感慨:如果音乐比赛变成流量的比拼,那我们为何不直接看选秀?
争议如雪球般越滚越大,有人翻出白举纲早年采访时所言:“我想做能让人哭也能让人笑的音乐。”但他却被部分乐迷贴上了不够摇滚的标签。最近几天,白举纲的超话里充满了期待巡演的留言。粉丝统计显示,他近三年参加了27场音乐节,场场爆满,靠的不是流量而是实力。团队透露,他正在筹备新专辑,继续走治愈系摇滚路线。
《歌手》节目组的官微下,每天都有不少评论要求改赛制。白举纲在被淘汰后曾说:“音乐最重要的不是排名,而是有没有人听完后觉得,自己不是一个人。”或许这就是为什么,当数据泡沫退去,真正留在听众心里的,永远是那些充满温度的作品。离开综艺舞台的白举纲,反而像回到了更广阔的大海。潮水总会涨落,赛制也会有所调整,但总会有人愿意逆流而上,做那只海鸥——只要琴弦还在震动,只要舞台前还有光,音乐就会迎来下一个现场。或许,这场淘汰教会我们的事是,在流量为王的时代,总有人在认真唱歌,而我们,也总有人在认真听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星空体育APP下载星空体育APP下载星空体育APP下载星空体育APP下载星空体育APP下载